時下,區塊鏈技術在我國已由最初的認知階段逐步向落地應用方面拓展。
在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此前舉辦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特別活動上,互金安全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毛洪亮表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技術之一,區塊鏈未來的發展充滿想象力,能夠對傳統的商業模式和金融業務進行重塑,成為新的基礎設施。但同時也要看到,區塊鏈的應用整體仍處于早期階段,進一步突破技術應用瓶頸將是其長遠發展的基礎。
區塊鏈未來發展充滿想象力
“從狹義角度來看,區塊鏈有兩個定義。”毛洪亮表示,其一是在對等網絡環境下,通過透明和可信規則,構建不可偽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塊鏈式數據結構。其二是使用密碼技術將共識確認的區塊按順序追加而形成的分布式賬本。
在毛洪亮看來,這兩個定義更多的是在技術層面給區塊鏈做了概括和描述。而當前,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國內外對區塊鏈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則是因為區塊鏈在價值傳遞和協作模式創新等方面發展潛力巨大,能夠在協議、經濟、社會等更高層面帶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從廣義上來看,區塊鏈是基于密碼算法、共識機制、博弈論等進行融合和創新,在對等網絡中構建可信的數據存證,從而在不依賴特定中介的情況下實現價值的可靠傳遞,這將帶來新的應用模式和組織形式。”毛洪亮表示。
基于區塊鏈點對點、分布式存儲的特性,未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交易雙方通過遵循數字化體系,在數以萬計的節點共同監督下完成每一筆交易,并且賬本清晰可查,不可篡改。有業內人士表示,從這方面來看,區塊鏈所帶來的技術價值將有可能改變現有的互聯網底層協議,形成一種新的信任機制和協作模式,并完成價值傳遞。
“區塊鏈+金融”成主流應用方向
由于具備廣泛的發展前景,區塊鏈技術已在物聯網、物流、醫療健康、法律等多個行業落地應用。總體而言,目前業內共識是,區塊鏈技術主流的應用方向仍集中在金融領域。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3年,中國區塊鏈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2022年的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16.7億美元,2017年至2022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3.9%。其中,金融行業的區塊鏈支出規模最大,占比最高。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信用存證、跨境支付等場景。
易寶支付首席技術官陳斌表示,區塊鏈技術本身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其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和提高交易透明度,有效解決了信任孤島的問題。
具體而言,金融行業的投資人身份認證一直以來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利用區塊鏈分布式共享賬本、隱私保護等特性,在用戶授權前提下,將個人信息加密保存到區塊鏈,提供給被授權的可信機構間使用,既可以降低機構成本,解決信息不對稱,同時,整個流程更為透明,也利于強化平臺自身的安全、公開的特性。
此外,在數字信用存證方面,應用區塊鏈技術還能化解金融交易糾紛。實際上,從借貸涉及的相關各方到金融交易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會產生一些糾紛,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可以保證交易數據的真實完整和不易篡改,從而提高了金融司法證據效力和違約方逃避法律責任的成本,對于構建安全可信的金融交易環境大有裨益。
突破技術應用瓶頸是長遠發展之基
盡管區塊鏈有著顛覆性的應用潛力,但區塊鏈當前的應用規模和生態發展環境還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技術上仍有一系列瓶頸需要突破。
區塊鏈本身的技術特點雖可以輔助解決網絡安全問題,但與此同時,這一技術也存在一些新的安全風險特征。毛洪亮認為,區塊鏈的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區塊鏈本身技術機制可能會帶來一些風險隱患;二是區塊鏈的應用和業務系統也可能會存在漏洞;三是用戶在使用區塊鏈之時也有可能產生風險。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分布式系統,尤其對于公有鏈來講,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記賬,當產生利益沖突時就有可能發生不可控行為,此外,還有一些不可控的網絡故障也會帶來安全風險。更為關鍵的是,當區塊鏈技術在更大范圍應用時,系統的復雜性也會明顯提高,風險也更加多樣化,一旦出現安全事件,那么造成的損失也就更大。
“Libra的出現開啟了區塊鏈技術應用競爭的新階段,必須進一步加強技術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突破技術應用瓶頸。”毛洪亮坦言,這是區塊鏈技術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國內成立的很多區塊鏈企業,還是以做外圍業務為主,真正進行區塊鏈核心技術研究攻關的較少,存在發展錯位的情況。”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應該鼓勵成立更多專門研究區塊鏈安全技術的機構,充分借鑒以往的網絡信息安全經驗,深入研究區塊鏈系統安全理論,構建有針對性的安全架構和防護體系,同時,推動相關安全技術標準盡快建立。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